一、引言
自21世纪以来,违约风险传染事件层出不穷,给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甚至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就如同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它通过债务证券化,将银行和许多金融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又刚好迎来了雷曼公司的破产,于是开始以点带面,整个金融风暴开始波及所有的金融机构,同时也让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信用产生了质疑,最终酿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如同现在的新冠疫情在各国民众之间相互传染变异一样,违约风险也在金融机构之间不断传染。
美国次贷危机正是信用风险传染的产物房屋贷款者违约使得贷款回收困难,导致以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如等价格下跌,投资基金亏损甚至破产,市场信心被破坏,最终才导致了2008年这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的股票市场又连续发生了多次熔断,国民经济不断下滑,非农数据日渐新低,使得美国只有通过不断印钞,提高通货膨胀率来提振市场。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并非个案,并且都通过影响本国的金融机构,继而影响了全世界。这是由于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各个银行的违约损失都息息相关,当违约发生的时候,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与原本事件毫不相关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受到损害,最终通过层层叠加,一步步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由于近年来违约事件的不断发生,违约传染变得不再神秘,国外许多学者开始对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的原因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的本质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对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找到增强银行的抗风险方法和预防风险传染的方法。如果可以找到增强银行抵抗违约风险和预防违约风险传染的方法,那么将可以有效减少大多数的日常违约带来的违约损失,避免出现因为一些不确定的违约因素造成的违约损失通过银行的相互联系开始层层传递,最终造成更大的违约损失。
二、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概念以及作用机制
1.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
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意为在银行之间,由于互相合作和相互负债致使自身和其他银行相互关联。各个银行之间都有相互负债的关系,因此在某家银行受到风险冲击的时候,会同时影响到其他与之关联的银行,并且在受到风险传染时,银行之间的货币流通会急剧减少,而流动性的减少,则会让本来就遭受风险损失的银行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失。此种损失由于相互的关联性,也会转嫁到与之联系的其他银行身上,导致和时间原本不相关的银行发生亏损,并最终通过层层递进,影响到大面积的银行,从而引发金融风暴。
本文对于银行违约风险效应传染的研究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银行风险的传染渠道对于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影响;二是银行违约风险传染过程对于银行违约风险性传染的影响;三是银行异质性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希望能够从这个三个方向全方位地了解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情况。
2.银行风险传染渠道
首先探讨的是银行风险传染渠道和银行违约传染效应之间的关系。不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近几年钱荒的出现,都被证实是由于银行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这些彼此的联系成为了危机迅速膨胀和恶化的催化剂。对于银行风险来说,一方面,其系统性传染往往要占主要部分,并且更加容易受到金融冲击时的风险性传染。另一方面,特质性传染的占比就相对较少,并且在遇到金融危机时,受到风险性传染的概率也相对较少。也能发现银行之间渠道的影响要大远于非银行之间,就像银行间风险传染可以通过银行之间交易市场、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和信息渠道进行,而通过这种渠道,风险传染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证券,信托这些金融机构渠道的影响。在当下来看,各个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一方面,由于一家银行出现违约行为,使得和它有相关联系的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另一方面,因为违背了原先的市场预期,从而使一些散户和储户的心理开始恐慌和担心市场形式,继而开始退场和大量取款,进而让风险得以在各个银行之间疯狂传播。
3.银行违约风险传染过程
大部分学者对银行风险传染的研究都是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针对银行主体构建的网络模型,其构建主要是通过银行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为边界,并通过银行自身为节点形成的银行网络。这种方式构建的网络模型,想要分析其风险传染效应,必须获得银行间的相互借贷金额数据,但是这组数据无法获取,我们只能通过银行总借贷数据对互相借贷金额进行预估,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们是使用最大熵的边借贷数据来进行预测和估计。
正是通过对于数据的模拟估计,才可以更加直观地描述出银行风险传染的过程,大致就是先因为某个公司或者机构发生了违约行为,然后导致主要贷款银行的资本受损,造成该银行资本流通变得缓慢,再通过市场的发酵和信息传播,诱发市场的恐慌机制,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流动资金和储户信用度,再到事件持续发酵无法解决,公司破产,银行受到牵连并且不被市场信任,导致银行破产,并且由相关银行的受损开始向于该银行相互关联银行的相互传染,最终酿成金融危机。不过该机制要诱发的条件异常苛刻,破产公司或者金融机构一定要体量巨大才可能出现,例如美国的雷曼公司和前段时间的恒大破产危机这种行业巨头出现问题。
三、防范银行违约风险传染的对策
1.警惕传染主要渠道风险
传染都需要一定的介质和渠道,一般都是由客户的违约行为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然后进一步影响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再一步步对相关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产生影响,造成风险的传染。因此,首先要从传染渠道出发,尤其是银行的系统性传染要尤为的提高警惕。通过前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高系统重要性银行往往更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这种大银行出现问题之后,给其他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带来的连带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高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产生的影响力和损害都要远远大于一般银行。由此,为了更好地预防银行风险传染的出现,首先可以从这类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特点出发,对其进行监测,判断其是否为高系统重要性银行。一般来说这类银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市场上的交易量巨大;二是相关联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银行很多,在银行业内有很高的影响力。其次,需要对这类高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重点监测,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和资金的流动率要进行严格的披露机制,进一步提高此类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检测和预防。
2.提高银行抗压能力
要预防违约风险传染光从外部渠道还远远不够,对于银行提升自身的预防能力和抵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抗压能力,也叫做压力测试,是一种定量分析法,最先出现于英国,主要用来衡量金融系统风险,一般认为是在外部环境比较恶劣时,银行业抵抗金融系统因受到系统性风险造成恶劣影响的能力。如果在这期间里,造成的恶劣影响越大,那么就可以看出其抗压能力相对较差。在英格兰银行,利用压力测试主要是用来发现风险系统性、监控系统性、消除系统性风险。而压力测试体系恰恰可以用于银行违约风险传染的检测和消除,通过学习和改善英国的压力测试,可以有效地提高银行业内部的资本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稳定货币和金融体系,提高我国银行业的违约风险传染的抵抗能力.
3.加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银行的性质不同,也就决定了银行体量的大小,国有银行以其资源的绝对优势,在客户资源和风险抵御中同样占有优势,但同时,一旦发生违约风险传染,其传染效应也会远高于其他中小银行。而要想更好地进行风险抵御,就需要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促使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利用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整体的风险抵抗能力。存款保险制度是由一些存款性金融机构一起构建的保险机构,它通过吸收存款机构的保险费,以此当成保险准备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在银行面临倒闭或者资金周转时遇到阻碍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保障存款人的权益。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安全网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对于一些较小的金融风险,可以通过提取准备金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支持。
同时,存款保险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不至于出现像海南发展银行一样,降低存款人信心的破产事件。所以,在未来想要抵御银行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就要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大型的国有银行参与配合,利用自身的客户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同时推进中小银行的信誉建设,获取存款人的信任,以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银行业的稳定性,进一步使得中小银行可以有资格参与到存款保险公司之中,提高对银行违约风险的抵抗能力。
结语
通过阅读和理解前人的研究,并且对一些金融背景和金融时间进行参考,本文对银行违约传染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根据现在金融市场的形势给出自身对于如何减少和避免银行违约风险传染的一些对策,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银行风险传染渠道要引起重视和警觉,虽然银行的特制性风险传染会强于银行的特异性风险传染,但是往往大部分的金融风险不会一开始就出现在银行本身,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渠道,例如一些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来进行传染,因此,在加强银行本身防范违约风险传染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金融机构对于违约风险传染的防范能力,以减少因为一些特定渠道进行传染的违约风险。
第二,学习和完善压力测试体系,在借鉴英国的压力测试体系的同时,也要兼顾国内的金融环境,我们国家的金融发展不如英国成熟,因此运用体系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检测、预防等手段运用到我国的银行业中,以提高银行业的整体对于违约风险传染的抵御能力。
第三,对于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在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信誉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并且通过银行的自身投保,可以有效地在风险来临时获得用来抵御风险的准备金,以此来加强银行业总体的违约风险传染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