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

2022-10-21 15:50:12

浏览量

image.png

(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我国自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2005年由建设银行首发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建元”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启。但生不逢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监管当局出于谨慎性考虑暂停了此项业务试点工作。

随着金融深化与银行经营转型的迫切需要,2012年5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重新启动。2014年8月,监管层进一步放开试点规模和范围,将资产证券化发行方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和注册制,至此加速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2016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文件中明确指出,允许加大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这是银行进一步转移风险的关键所在,至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和产品种类双双“井喷”。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小而精的特点。虽然发行总数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发行规模较大、占比较高,略微次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总体发行平稳。2012年我国试点重启后,资产证券化市场总体发行规模呈上升趋势变化。总体来看,最初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是政策驱动的结果。随着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与资本市场的稳步成熟,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势头强劲,并在2016年超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量。资产支持票据在2017年逐步兴起,与其他两项产品相比虽规模较小,但在四年间也呈加速扩容的发展趋势。

1. 发行规模呈“井喷式”增长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12年重启后,特别是发行审批方式转变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我国2012年重启试点当年,共发行5单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为192.61亿元。2013年发行单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为157.73亿元。2014年发行方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主体日益增多,资产类型逐渐多元化。

2. 基础产品多元化发展,但仍呈现集中态势

自2012年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日益多元化,从仅有的住房抵押贷款、企业贷款以及少量汽车贷款发展到后续的信用卡贷款、不良贷款、消费贷款、租赁贷款等。在2020年疫情下,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兴业银行推出首单疫情防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兴银2020年第二期疫情防控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域相关企业的贷款投放与资金支持。由此,自2012年证券化重启后,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呈现多样性发展态势。虽然产品日益丰富,但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基础资产仍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由最初以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向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逐渐转变。

3. 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起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发行主体较为单一。在2012年至2020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前十家发起机构统计中,有8家为商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均在其内。其中,建设银行以111单发行量,8416.14亿元发行总额位于榜单之首。

4. 参与主体仍以大银行为主

从产品规模看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50亿规模以上产品占比30%,主要以大型商业银行发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规模在5亿以下产品相对较少,考虑到中小银行自身规模和实力以及已发行产品规模,这也从侧面推断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仍以大银行为主要参与主体,逐渐向中小银行延伸。

5. 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

从基础资产的地域分布来看,江苏、广东、四川、河北位列前四名。由此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总量较大、经济实力雄厚、对全国经济贡献度较大的地区,其对资金的需求更为旺盛、资金融通更加高效,这将大大激发此地区银行发放规模贷款的动力,增加信贷存量。而信贷存量增加间接为银行创造了更为多样化的基础资产,进一步丰富了资产池内基础资产品种。另一方面,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多为金融改革试验田,在金融产品选择上易于获得政策支持,这给予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多种金融创新工具发展的沃土。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参与者与资金调配者,其能否平稳安全运行关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风险防范成为银行维系安全性的重要部分。以下为我国商业银行业风险现状分析,具体包括不良贷款逐年上升、资本充足率平稳增长、流动性比率逐年提高。

1. 不良贷款逐年上升

不良贷款的变化是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额度与银行贷款总额的比值,拨备覆盖率为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特种准备的数额与不良贷款额度的比值。一般而言,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拨备覆盖率越高,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小。

(1)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较

为研究不同类型银行风险现状,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四大类。2012年至2019年我国四大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急速攀升,由2012年0.82%上升到2019年的3.98%,其资产质量值得关注。

大型商业银行近两年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资产安全性较高。股份制商业银行该比率总体缓慢增长,2019年达到1.66%。而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不良贷款率在近两年有攀升的势头,2019年达到2.25%,同比增加0.61个百分点,仅次于农村商业银行。与不良贷款率变化相反,农村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呈快速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246.74%下降到2019年的129.74%。下降117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可控,近三年拨备覆盖率均成上升趋势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呈下降趋势。

总体上,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均低(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率与盈利水平,一味进行放贷,致使其资产质量较差。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需改变发展策略,将不良贷款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提高资产安全性。

2. 资本充足率平稳增长

资本充足率为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之比,主要用来反映当银行经营威胁到债权人利益时,银行使用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大小。作为衡量银行资本风险的重要指标,其设立目的是遏制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和发展。

中国现行规定,非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8.5%和10.5%。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一级和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9.5%和11.5%,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2012年至2019年间均超过最低监管水平,其中2013年为8年最低水平仅为12.19%,2019年达到8年最高水平为14.64%。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水平呈平稳趋势发展,能够较好的抵御经营风险。

(1)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一样。

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达到2014年至今的历史最高点15.96%,这说明大型商业银行拥有较为稳健的财务水平与较强的偿付能力。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12%至14%平稳区间内运行。与前三类银行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且低于行业平均值,但在近两年致力于结构的调整,奋力追赶,并在2019年超过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齐头并进。

流动性比率逐年提高流动性比率、存贷比是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重要指标,其中流动性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反映银行在面临短期偿债压力时,有多少流动资产可以迅速变现进行偿债。

(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比较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类型多样、资产规模较大,随时变现资产较多,因此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虽然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前两类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究其原因,由于受资产规模、经营能力等多方面限制,故而持有较多的流动性资产,以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

介绍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全面的分析了自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后到2020年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首先,在发展历程部分,主要对2005年至2020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政策予以说明,更加直观反映出我国监管部门对于此项业务的支持力度。其次,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予以分析,主要表现为:发行规模呈井喷式增长、基础资产多元化发展、发行主体单一、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等。最后,从信用风险、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三个角度选取相关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