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2022-11-03 10:16:17

浏览量

image.png

前言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面对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应当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相关工作。

1.多角度加强风险识别

第一,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加强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还应当要从提高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风险识别水平的角度入手。从内部风险识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当要从传统的专家评价法中逐渐脱离出来,借鉴国外先进的建模方式和风险识别方法,以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库,并且保证数据库内的各项功能能够细化行业分类,充分利用各种统计指标和方法去分析各个问题。同时注重以中国人民银行所制定的统一标准为基础,将整个商业银行的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对接和共享。从外部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展开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当要尽可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贷信息,充分调动并且利用各项资源,特别是从政府及管理部门所获得的贷款对象的信息,例如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状况、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国家政策导向等,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这样也能够从源头上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

第二,有针对性识别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展开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当要有针对性地识别信贷风险。例如: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零售业以及制造业等是存在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两个行业,那么在进行信贷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就需要对所属行业进行综合考察,综合考虑是否对这些高不良贷款率的行业予以放款,并且根据地域性分布特点来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进行识别,同时建立不同的信贷风险识别指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这将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较大的帮助性作用。

第三,重视非财务因素对信贷风险的影响。虽然供给侧改革对于现代风险的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财务指标之上,但是信贷风险也会受到非财务因素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在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非财务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同质化竞争程度、企业的发展前景、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号召力、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未决诉讼、是否存在质押或抵押担保等。商业银行需要对上述指标和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再结合财务影响因素,以此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2.科学调整信贷结构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应当要科学调整信贷结构,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高风险行业或是不明朗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进行适度压缩,并且对低风险的产业适当增加信贷的投放力度。

第一,严控贷款投放规模。现阶段,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财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而且存在较为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虽然相关监管部门多次进行风险的提示和管理,但是风险系数依然有所上升。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以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水平为基础,严格落实和执行国家贷款新规,实行分级审批,适度把握贷款规模,做好结构调整与管控。

第二,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信贷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对新兴产业以及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加以重视,例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养老行业等。商业银行需要对这些产业进行市场调研,做好客户的需求分析并且掌握好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把握政策导向,营销和服务优质产业客户群。为有效避免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当把握政策导向,面向优质产业客户群主动出击,提供“上门服务”。商业银行应当派遣专员围绕特色园区、产业集群动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其具体的情况并且筛选出与信贷相关要求和政策导向相同的企业,特别是对于科技类企业、生态环保类企业等应当要主动营销,建设和维护好优质客户资源,尽量避免风险高的产业客户进入。

第四,做好客户的维护与挖掘。做好客户的维护挖掘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信贷的风险。除了日常的信贷团队进行维护工作之外,还应当有领导层级带头对存量客户进行回访与深度挖掘,根据客户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财务状况,从转贷时效、利率、额度控制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逐步引导客户回流,锁住优质客户资源。

3.加强对政策支持行业的投入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虽然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但其应当始终坚持自身原有的优势不动摇,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业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围绕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特点做好相关政策支持行业以及群体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业务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第一,下沉式定位。商业银行应当进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与其他的银行发展定位之间形成错位,将现代业务进行“下沉”,对基础客户群体进行夯实,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来设计更多的信贷产品,加大力度进行小微分期付款、线上经营性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并且将线上与线下进行组合式经营,以便能够从多个角度掌控风险,进而降低风险。

第二,以点带面。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也应当考虑以点带面的形式来进行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以乡村振兴作为业务拓展的突破口,开展试点工作,尝试在乡村地区推进“整村授信放贷”的业务,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给予农村的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业、农资配送等多个领域足够的重视,以相关产业链上的节点为切入点,开展基于“三农”的农村信贷业务,并且从源头上对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来平衡并降低信贷的风险。

第三,扶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小微企业,逐步拓宽对于小微企业的服务空间。在实际情况中应当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技术改造、财务状况以及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的特点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产品。同时要开展优质银团贷款项目,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现代服务,并且通过合理的风险防控手段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第四,实施扁平化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适当授权,缩短审批流程,便捷服务,抓住市场瞬息万变的有力时机,有效规避风险。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加强对优势行业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一站式管理,对降低信贷风险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加强风险防控及清收力度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不仅要对信贷的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度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的防控以及清收的力度,实现多管齐下。

第一,强化信息收集和业务规范。为有效加强信贷风险的防控,商业银行应当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并且不断强化业务规范。特别是对于经营出现困难或者存在失信信息的客户来说,必须对其异常变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将企业资金流向、货款回笼情况、征信变化、诉讼情况等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尽早发现受限客户在信贷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信贷后管理工作,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并且制定有效的应急方案,以便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信贷风险。

第二,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针对存量逾期贷款和新增逾期贷款采取不同的清收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及债务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信贷风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综合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进而为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