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房地产价格、金融杠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界定。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指的是某单一风险通过传染效应使得风险范围扩大从而对整个系统产生破坏效果。然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真实意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解释。绝大多数学者将银行部门或者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切入点来探究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有一部分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爆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扩大,各个行业间的业务联系加强,内部因素影响的同时,国与国之间金融市场的关系趋于密切,内部与外部的共同作用造成资产价格剧烈变动,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出现的金融系统动荡不安与经济的滞后不前,都有房地产行业的出现,并且在加重该影响范围;与此同时风险发生还伴随着金融杠杆的加高,并且影响时间周期很长。当这两方面造成的风险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与之相互关联的行业时,会迅速席卷整个国家,造成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损失,破坏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国家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省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与空间省域特性的结合。很多金融风险的发生都是通过省域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播扩散开来的,主要是指在某一省份内发生由于政府或者各行业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从而危害金融系统的稳定。
2.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价格具有与其他商品价格不同的特性。第一个是省域性,房地产是基于土地资源而依存的商品,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存在明显的省域性特征。不同地区内房地产行业的运行情况和价格高低都是不同的,它们在受到国家统一调控下,更多的是由各自省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收入多少所决定的,而且还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的选择从根本上决定着房地产本身的价格,处于地理位置优越的房地产价格自然会高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第二个是权益性,该权益需要每一个消费者严格遵守。在进行房地产交易的过程中,不单单是该住房实体所有权、拥有权的转移,也是权利的转移。
第三个是市场性,房地产市场内存在的竞争是不平等的,消费者与行业从业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消费者掌握的信息远少于从业者的信息,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容易影响市场的正常运作,作为买方市场的代表,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化。
第四个指房地产价格受消费者预期心理的影响。当房价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时候,市场参与者根据预期判断进行投资,这就使得房地产需求数量上升,供小于需的局面会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价格的升高;在房地产价格有减少态势的时候,市场参与者根据预期会出手拥有的房产,市场原本的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变多,需求没有任何变动的同时就会使得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的状况。
3.金融杠杆
金融杠杆本质上就是一个乘号,它可以实现对投资结果的扩大化,更容易观察分析。不管投资收益还是亏损都作为一个固定的比例存在,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对投资过程中的预期收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分析,最稳定的方式是将预期收益的多少尽可能降低,而将面临的风险尽可能的放大。
运用金融杠杆该工具的时候伴随着资金流的大量流动,因此必须对此加以注意,一旦资金链断裂,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大额收益,也终将化为泡沫还会引发金融风险。杠杆率具有衡量风险的作用,风险发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高杠杆的出现。杠杆率用来衡量实体行业中各企业部门的负债风险强弱,反映它对债务偿还的能力。
针对宏观层面中的杠杆率,可以用部门的负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来代替,如实体经济杠杆率可表现为债务与国民经济总值的比值,政府部门杠杆率为中央及地方政府贷款、发行债券等金额与国民经济总值GDP的比值,居民部门情况与此类似。而全社会总体金融杠杆可由各部门债务加总国民经济总值的比值GDP表示,其中分子可由调整后的社会融资规模表示,即需剔除股权融资(如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等)。而由于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绝大多数,一般占七成以上,所以也可选用各项贷款与国民经济总值的比值近似反映总体金融杠杆。
4.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
(1)金融脆弱性理论
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与爆发,人们对于诱导金融风险发生原因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开始更多地关注金融内部的问题。金融不稳定理论是从金融不稳定假说演变而来的,金融动荡不安属于经济生活发展的写实,即使在经济繁荣运行的时候也蕴含着风险与危机。
在经济起步时期,为了促进其发展就会相应放宽信贷约束,贷款数额急速增加;到经济发展后期,先前宽松的贷款政策弊端显现,多数贷款无法偿还就使得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逐渐恶化,而作为与各行业联系性很强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风险快速传导到其他行业,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从经济发展周期变化来说明的,但是其存在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金融系统内部的特征,外部因素的干预起到的作用不大,一旦发生负债经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时金融系统内部会首先受到冲击,影响金融市场稳定。金融不稳定不仅作为金融市场的内在特征,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传导的原因。
(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认为每个人手中的信息获取程度是不完全对称的,简而言之就处于不同地位的人获取信息的多少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者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市场的良性竞争依赖于彼此获取信息的平等对称,但是这种平衡情况几乎不存在,必然有一方信息获取量很小,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引发的风险危机在发展中国家显示的更加淋漓尽致。
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就容易导致掌握信息量大的一方为了自身利益的获取而去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该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被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双方交易前容易发生的一般是逆向选择问题,交易后容易发生的则是道德选择问题。交易过程的任何时候都会发生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要对信息变化时刻关注,侧面反映出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5.房地产价格理论
(1)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值理论是从价格的供需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均衡价格表示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候呈现出来的价格。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其存在的供需情况决定的,通过市场调节形成,但是此前提是其他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商品供给价格的决定是借助生产该商品的边际价值,指的是生产者愿意为提供该商品所承担的价格;决定商品需求价格的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愿意为购买商品时支付的价格。马歇尔在这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将时间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对应的价格也就为瞬时价格、短期价格和长期价格。
瞬时价格是供求暂时均衡的结果,由于时间较短,供给以市面上存货为限,故需求对价格起到调节作用,供给和需求在同等作用下引发的是短期价格,长期时间内,各种生产设备可以随着需求的改变进行调整,供给量可以随时变化,需求只能对商品交易数量的多少起到决定作用。
(2)泡沫经济理论
泡沫经济理论是指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房地产不仅仅具有实物的特征,还存在有投资产品的特性,这是根据当前房地产需求上涨,土地资源稀缺和比较低的供给弹性决定的。房地产的虚拟性越强就越容易加强它的投资性能。
当人们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呈现好的预期时就会加大对其投资,需求的增加就导致价格的上涨,而房价上升又会吸引投资者的加入,如此循环使得房价飙升,而且在这其中一部分人都是出于从众心理才进行投资,没有预期的投资很容易诱发房地产市场泡沫。理性泡沫反映的是未来,非理性泡沫理论重要的是关注交易者的个人心理与外部因素。金德尔伯格通过研究表明经济史上泡沫现象都伴随着非理性因素的出现,原因在于市场是不对称的。
信息的获得和利用是不平等的,投资者对价格的预期也各有己见,存在大量受情感支配的投资者,这种非理性的投机就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这种行为存在正反馈机制。房地产的正反馈机制被认为是短期内房产泡沫迅速膨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