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金融开放是通过哪些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

2022-12-27 15:08:05

浏览量

image.png

一、金融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路径分析

(一)资本流动与银行风险

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可以起到合理配置资金和提升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蕴藏了诸多风险在其中。影响银行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国际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跨国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业的造成影响的途径则是直接、间接和连续性冲击等。通过冲击银行业信用规模和组成结构以此影响银行业风险承担的方式就是直接途径;

间接途径是对本国的货币供给、汇率、利率及资产的价值造成影响从而冲击银行系统稳定性。总体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研究资本流动与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资本流动影响银行风险的直接渠道传导路径表现如下:资本项目的放开使资金大量涌入,银行信用规模随之增大,随着资金持续涌入,银行为了利益愿意承担风险。

因此,银行会产生更多的借贷业务,从而使本国的资金供应增多,汇率和利率的浮动扩大。与此同时,由于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诱导出了大量的泡沫,进而扩大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加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由资本的大量涌入,推动的信贷规模、国内货币供应和资产价格激增产生的泡沫难以为继,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资金的流向就会开始转变,大量的资金流出促使银行的信贷规模骤缩,降低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国内的货币供应紧张,本币迅速大幅度贬值,资产价格快速下降,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银行系统性稳定遭到极大冲击。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违约率等主要风险指标均呈上升趋势,民众对银行的信任恶化,银行为了规避出现挤兑,抛售资产变现,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资本流动影响银行风险的间接渠道主要由利率、汇率、资产价格这三个渠道进行传导,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资本流动通过利率渠道影响银行风险的传导路径为,大量跨境资本涌入会提高我国的资金供给和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公司的抵押物价值上升,激发企业提升经营杠杆的行为;同时银行资产规模上升,风险偏好和杠杆倍数随之提高,银行偏向过度放贷获取高回报,低估企业违约风险,进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当资金流向变化,市场的流动性会急剧减少,为了满足监管的需要,各大银行都会紧缩信贷,去杠杆,从而导致市场利率升高。信用紧缩的同时利率升高会使很多公司的财务资金出现缺口,公司偿债能力不足,违约几率增大导致银行的坏账水平急剧上升,银行的信贷能力不足,银行的运营风险不断攀升,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出现概率增加。

第二,汇率渠道影响银行风险具体表现为。随着大量的国际资金进入国内,本币将出现升值趋势,这一趋势会因更多的跨境资金注入而强化。而跨境资本流动引起的汇率浮动则会透过货币错配问题对银行造成冲击,例如以美元为计价标准的中国银行业资产净额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减少,从而对银行的资金充足水平及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跨国资金大量流出,那么本国资产和金融账户将出现逆差,一旦国家的国际收支继续下降,本国货币就会面临更高的贬值风险。若贬值预期持续攀升,就会引发货币危机,而银行系统风险往往比货币危机来得更快,而货币危机则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风险,这种风险叠加会对银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三,资产价格渠道影响银行风险的表现为,大量的跨国资本流入导致银行系统中的信贷规模增加,资本趋利避害的属性驱使信贷流入金融和房地产等市场,促使金融资产和房价等资产的价格上升。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和市场资产价格呈螺旋式上升,资产“泡沫”逐步萌发。

当资金由流入为外流时,资产的价值迅速回归,而资产的价值下降则会造成企业的净值与资金链的恶化,违约风险上升,为了达到监管的条件,银行不得不缩减信贷,变现抵押品,进一步迫使资产价值的下跌,从而加剧银行的资金流失,甚至有可能引发银行破产危机。

二、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风险

金融开放实质上的核心工作就是循序渐进的降低境内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发展,并为其进入提供稳定且有好的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现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对本土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呈两极化趋势,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促进本国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为外资银行等机构进入可以带来更多的银行资本金、完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种种利好。外资银行进入会给本土银行带来更多风险,给银行业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资银行进入主要会从三个路径向银行传导风险。

第一,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国内银行优质客户资源流失。这具体表现为“摘樱桃”效应是指外资银行进入新的市场时,依靠其自身更加卓越的产品与经验,会将信贷资源注入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和信用评级优异的客户,而同时国内的中资银行就会失去这部分客户,转而向信息不透明、财务状态较差的客户提供信贷。

第二,外资银行会加剧国内银行业竞争,有专家认为,特许权价值与银行风险承受偏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特许权价值即银行经过利率管制、市场准入限制、竞争限制等优势获得的利益。当外国银行加入后,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使本地银行的市场份额减少,特许权价值降低,那么银行的风险偏好就会上升,因此本土银行将会采取加杠杆和提高信贷风险方式维持高利润,以此来补偿特许权价值的下降,这样又激增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第三,外资银行进入会夺取部分金融控制权,而且本土银行将会受到外资银行所在国的金融市场动荡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继发性冲击。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母国的货币政策或者银行业波动会经由其分支机构传导至东道国,特别是母国金融危机发生时,会直接激发东道国银行业的动荡。

三、利率自由化与银行风险

由于金融自由化可以通过提高一国金融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国家开始试点以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金融市场改革。此举也存在不少的负面影响,金融自由化会诱发银行的风险和投机偏好,此外会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加剧,并且金融自由化同时加剧了银行业之间以及和其他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和潜在风险。

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显露和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上升。现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的推进过程中蕴含的利率自由化极大的提升了银行的风险承担,中等程度的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银行危机发生概率最大。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就是利率自由化,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自由化影响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路径,

第一,冲击银行的传统业务结构及资产配置。在以往的利率管制模式下,银行的主要业务利润为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导致以利差为主要营收来源的传统银行业务遭受巨大冲击,各银行被迫施行创新零售业务、扩张中间业务等方式以求得利润收入的多元化。 

第二,便随利率自由化的实施,银行之间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争夺战将会加剧。争抢储蓄存款促使存款利率上涨,同时信贷竞争促使贷款利率下跌,最终各银行利差缩窄,而过去银行最主要的营业净收入就是来自于存贷款利差,这会对银行平稳经营提出更高要求,恶性竞争甚至导致银行倒闭。

第三,利率降低银行风险抵抗能力。许多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存贷款利率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情况,因此仅凭借利差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各银行的发展与稳健经营的需求,众多银行的的风险抵抗力显著降低。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