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何影响?

2023-01-16 14:18:50

浏览量

image.png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是指人民币能够走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的功能。

即能够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扮演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实现以一个体制健全、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为依托。

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必定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各方面的影响。

如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带来频繁的资本流动以及利率自由化成本、政策偏离成本和调控成本增加等。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并且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承担着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的责任,是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重要载体。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

鉴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本文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发挥交换媒介职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交易媒介职能,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经常项目下已实现自由兑换,将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中支付和结算货币的企业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增长。

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在2020年末达到76393亿美元,这一数额创下历史新高。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之时,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仅1.4万亿美元,从数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是指通过资金流动和债务清偿,进行的国际资金收付活动,涉及到的结算对象主要是进出口商和进出口方的商业银行。

业务范围包括买卖外汇、发放贷款、保险及抵押担保等,并以银行开办的信用证、承兑、托收和汇款为开展业务的主要载体。

该项业务构成的综合性及复杂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控形势,不容忽视。

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国际业务开展中需得到高度重视。

曾在2013年发生的上海钢贸风波,引发了一系列信用风险事件,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上市大行损失惨重。

仅在201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逾期贷款就达到了306.85亿元,不仅如此,许多小银行也陷入其中,不良贷款激增。

造成此次风波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银行为拓展钢贸企业客户,在未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做了大量企业联保业务。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利用同一批钢材重复抵押、伪造虚假仓单、贸易商之间互相担保等方法骗取银行授信,获得贷款。

这体现了我国银行业在信用信息管理上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进出口商及进出口方银行之间。

这次事件为我国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开展敲响警钟,商业银行在享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带来的业务量增长、业务范围扩大等好处的同时

更应注重自身信用风险的防范,绝不可为追求利益在客户准入、贷前调查、贷款审批等方面出现违规操作。

以这次风波作为代表,上文在微观层面分析了人民币发挥交换媒介职能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宏观层面,汇改地进行使汇率振荡的频繁性及难以预测性增加。

由于大部分银行外汇风险敞口的存在,当市场行情受汇率影响发生变化时,与银行开展信用证、承兑、保理等业务的客户因未预期到的汇率波动受到损失。

那么银行就可能面临着汇兑损失、贷出资金逾期甚至无法收回的风险。

往往总资产额越大的银行,其对外贷款规模也越大,那么受汇率影响产生的风险资产也越多。

此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受阻,进口需求增加,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对商业银行信贷等国际业务造成间接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地发挥交易媒介职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业银行遭受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人民银行发挥计价单位职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发挥计价单位职能,主要是通过私人和官方部门,进行的各项人民币投融资项目。

21世纪初我国证券投资领域逐步放开管制,从实行QFII和QDII,放松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境外证券投资的管制。

到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的取消、“港股通”、“熊猫债”、“跨境理财通”等金融项目的启动,我国跨境投资规模出现大幅增长。

国务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道富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处于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阶段。

资本账户开放推动了人民币国际计价职能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中显示。

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境外投资者对境内人民币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投资额的存量合计已逾10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2.8%,资本账户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资本账户开放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投机资本和外资银行的进入。

资本账户的开放,必然使得国际间的资本往来更加密集,追逐利益是资本的本质,大量涌入的短期资本必将游荡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各个区域。

并最先进入高收益率行业,再流向收益率次高的行业,同时外资的进入使得我国外汇占款增加,也就增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不管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的流动路径是怎样的,最终大多数都会流入银行体系。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国际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可贷资金,并且由于货币乘数的存在,增加的银行负债会带来对应信贷规模十几至二十几倍的增长。

这时银行会通过信贷扩张实现利润增长,但另一方面,人民币一旦进入贬值周期,利益的驱使会使得资本迅速抛售人民币,外资大量出逃,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动荡。

由此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资产质量受到影响,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事件,会直接造成不良贷款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银行形成资产泡沫,遭受信用风险的概率大为提高。

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加剧我国国内银行体系的竞争。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的外资法人银行已有41家,并设立了115家母行直属分行和151家代表处,资产总额达到了3.58万亿元。

我国本土银行需面对老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业务能力、运行效率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业仍是由国内银行占据主要地位,但也应重视前车之鉴。

例如阿根廷的银行业,曾在金融市场开放中逐步丧失控股权,外资银行在其整个国家银行业中的资产比重高达60%,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

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可以通过良性竞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上存在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为维持原有的利润增长,弥补由于市场份额被外资银行侵占,以及利率市场化竞争,存贷款利差减少等带来的利润损失。

很可能剑走偏锋,进行一些高杠杆、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造成银行体系的动荡。

经过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计价单位职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会在以上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不利影响。

人民币发挥价值贮藏职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发挥价值贮藏职能,主要是通过私人和官方部门对人民币资产的储备。

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经济基本面走向良好时,国际社会认为即期人民币将会升值。

此时,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个人或企业通过信贷和贸易等方式取得人民币,并将其作为储备资产,人民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货币替代。

这时人民币流入境外的规模会随着货币替代率的上升而扩大。

人民币在境外市场供给量的增加,促进更多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中,但这会对原有国际货币的储备份额造成侵占。

这时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为维护本国货币的霸权地位及经济利益,会通过大量抛售人民币国债等方式,对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货币当局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得不买入人民币并将大量外汇储备售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此外,央行干预汇市可能会引起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结语

以上笔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出发,分别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以上分析主要体现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也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得出。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使得境外市场人民币供给量增加,提高了境外贸易中个人或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计价的可能性。

从而有效规避了境内参与国际贸易的个人或企业的汇率波动风险,也就减弱国际贸易中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威胁。

但不管怎么说,商业银行还是应该提高重视,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