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思考:融资流动性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总结了融资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主要会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两者之间产生关联的渠道思考要想解决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信贷规模
商业银行在作出信贷决策时往往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背景来决定如何调节信贷规模,不同经济环境下融资流动性对银行决定信贷规模缩放程度的影响不同,给银行带来的贷款风险也会有所区别。在经济发展水平良好时,银行融资压力小,融资流动性较强,银行预期发放贷款能够增加收益,认为在到期时能及时回收贷款本利和的概率会有所增加。
因此银行倾向于扩大信贷规模,在扩大贷款规模的过程中如果银行通过降低贷款门槛吸引客户,导致申请借款的客户还款能力由于容易受到经济环境影响而缺乏稳定性,那么银行增发贷款的行为会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当经济发展水平下行时,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会受到影响。
在贷款到期前,商业银行预期能及时收回贷款本息的概率会有所下降,对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为降低银行可能承担的贷款风险,银行倾向于通过储存流动性应对流动性风险,并且减少贷款规模。因此当银行的融资流动性水平降低时,银行会减少贷款规模,这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市场价格
当融资流动性水平降低时意味着银行通过同业拆借等渠道融资需要付出的代价较高,银行可能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从金融市场获取资金。当金融市场中涌入更多流动资本时,社会经济在此情况下可以得到发展。
而且流动资本的增加会刺激市场需求,导致市场价格上涨,银行的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在金融市场的投资需求会增加。这会使得向银行借款的客户增加而在银行存款的客户将存款取出用于投资,银行的融资流动性进一步减少。同时市场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贬值,银行收益减少。
因此,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会降低发放的贷款规模。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通货膨胀,相关机构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抑制物价上涨,以此减少流动性供给,进而引发利率上升。企业维持日常经营需要支付的成本会因此增加,能够及时向银行还款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大,给银行贷款带来的潜在风险增加。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我国央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国内银行的存贷利率是由国家严格规定的。事实证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固定的存贷利率不利于商业银行扩展更多的业务。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满足银行持续发展的要求,央行逐渐放开对利率的管制。
最早被取消的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之后对于存款利率的管制,首先延伸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提高利率浮动上限,然后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随着利率改革成效日益明显,二〇一五年起,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再设置浮动利率上限。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融资利率的波动更加有效反映了其他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需求的变化,存贷竞争加剧促使银行需要不断优化经营模式。
面临融资流动性的随机变动及时采取合适的信贷决策,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银行融资流动性增加时,由于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加剧,融资利率不仅上升,而且更具波动性,为了审慎管理贷款资产,保证信贷决策的科学性,银行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对信贷规模及时做出调整。
同时需要不断完善银行内部制度,投入更多人力,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提高银行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在金融机构间的贷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增加以及存贷利差减少等结果使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为了保证盈利,银行会倾向于向收益更高的高风险项目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贷款风险增加。
此外,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会增加客户的投机行为,预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借款者会以固定利率从商业银行借款,当利率上升时,银行贷款内在价值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因此增加。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增加融资流动性变动对银行贷款风险影响的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了更多潜在的贷款风险,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信息不对称
在某个经济活动中,如果交易双方因为资源、信息等方面拥有程度有所区别,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导致了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信息不能完全掌握,信息获取较少的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增加风险,融资流动性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重,可体现在不同主体关系中。融资流动性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估一方面表现为逆向选择,即在借款人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之前,借款人为了追求更多收益,增加风险投资。
在缺乏投资资金时愿意付出高于市场利率的代价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信息了解不完全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高收益同意了借款人的申请。但当借款人的投资不能收回时,就需要商业银行承担其可能缺乏足够资金用于偿还贷款所带来的损失。
说明在商业银行与贷款客户进行交易前,银行对客户信息的掌握程度与客户对银行之间相差越大,银行未来可能承担的贷款损失越容易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风险,在借款人成功申请到银行贷款后,对个人行为监管的缺乏增加了擅自更改所贷资金去向、用于风险投资的风险。
此外,虽然借款人向银行贷款时会提供抵押品为贷款提供担保,但借款人可以将抵押品用于其他项目。一旦贷款无法收回,抵押品能否合理变现同样是银行要面临的问题,由此涉及了银行贷款清收的具体估算,关系着银行贷款违约风险能否得到准确评估。
因此,融资流动性增加时,银行为了更好地利用资金获取收益倾向于增加贷款规模时,往往需要通过降低贷款标准来实现,而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进一步增加融资流动性给银行贷款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当融资流动性增加时,由于银行拥有的可用资金增加,为了获得更多薪酬,工作人员可能在缺乏评估银行贷款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盲目扩张贷款规模等不当的信贷决策,也可能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操作失误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工作人员可能会对自己的失误隐瞒不报或捏造贷款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导致银行贷款风险增加。
此外,如果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政策不足,将不利于工作人员审慎经营贷款资产,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容易做出给银行带来损失的行为,甚至可能会出卖银行内幕消息,导致银行流失客户。对此,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降低对借款客户的信用水平的要求,或者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银行利润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