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浅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

2023-04-21 09:08:46

浏览量

image.png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

当前,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尚无国际共识,对系统性风险当前存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美联储主席从风险危害的范围入手,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对整体经济体系造成危害的大型金融事件; 

第二,有学者从金融系统的功能受损角度出发,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为让金融体系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可能性;

并且该可能性是受突发性事件冲击影响而发生的;

第三,基于风险传播的视角,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解为损失扩散的可能性,即多个金融机构或整体金融体系受单个事件影响形成的多米诺效应;

第四,以“十国集团”为代表,从系统性风险对经济造成的实际损害出发;

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金融系统中的事件引起,导致金融系统的整体崩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链条。 

对金融机构而言,系统性金融风险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即突发性、有害性、广泛性、复杂性、传染性。

龚明华等人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系统性”既意味着小的冲击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的难以规避的影响;

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都会受到影响,系统性风险代表的就是整个系统都会面临的危机。

其次,系统性风险不是偶发事件,而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是整体需要极度重视的风险。 

同时其具备传染性,发生频繁且具破坏性,会促进国家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增长,给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并且容易造成金融危机。

自一九八〇年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断被强调,最后风险都转化为重大的金融危机,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东南亚的货币危机等等。

本文将从内部结构和外部触发事件两个角度来讨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及其损害机制;

通过研究和探索其风险在系统内部的转换和传导,论证系统性风险的持续积累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损害。

可以看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会转化为金融危机。 

反过来讲,一个相对正常的金融体系,如果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效应偏弱,风险传导范围不大且仍处于监管部门控制之下,则可以认为金融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

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风险累积会不断演进,具体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风险积累阶段、风险爆发阶段以及风险扩散阶段。

(一)风险积累阶段

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风险积累阶段具备较长的潜伏时间,而在潜伏时间,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不会造成重大的破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事件会不断发生,例如供需失衡、结构失衡、通货膨胀、政府账户赤字等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阶段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状态,而是在长期隐性发展达到临界值后突然爆发。

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潜伏期内将风险积累到一定的阶段,若是受到金融系统内部或者外部事件的触发则会快速爆发。

给金融系统的运行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会波及到实体经济之中。 

然而,在风险积累阶段,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较为隐秘,无法轻易识别。

通过针对风险积累阶段的研究,从而从源头上解决风险积累的问题,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二)风险爆发阶段

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到最终阶段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金融系统受到损害,实体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具体会有以下的影响,例如整体经济水平下滑,金融机构倒闭,乃至于金融体系崩溃。

政治、战争、不适当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系统内部的不平衡等均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 

当危机爆发时,整个金融体系、社会经济体系都将陷入“灾难”般环境。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当积累水平超过临界值,即使没有诱因作为导火索,风险也会自动爆发。

(三)风险扩散阶段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扩散带来的损害程度是最大的;

金融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金融体系的内部复杂性会促使风险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从而损害整体社会经济体系。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蔓延表现出多方向、多渠道的特征,这更加重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在二〇一一年就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 

将会通过计价规则的失灵与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效应,从而引发金融市场消费者投资者的危机恐慌来进行风险扩散。

首先,资产负债表效应指的就是,金融机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其资产总量下降,从而引发其相关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其现金流和可抵押品的缺失缺失;

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引起连锁反应,企业为了尽可能减少债务开始大量抛售资产,风险在非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传播;

第二,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价过程往往是按市值计价逐日盯市,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下,金融资产价格会大幅度波动;

而这一定价机制会导致实际资产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继而引发金融资产的抵押水平低于抵押下限; 

这将导致大量的资产出售以偿还抵押,致使资产价格持续螺旋性下降,继而加剧金融危机;

第三,金融市场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危机恐慌与信任破裂,该类心理风险的蔓延不仅非常迅速而且难以控制。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扩张,金融业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相关业务复杂程度的快速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整体而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政策干预的副作用

尽管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就必须进行政府干预,但只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就会造成诸多潜在副作用,宏观调控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往往出现背离。

缺乏结构性改革支持的宏观调控会加剧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失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国内外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各产业部门的不平衡等因素都会增加我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二)政府隐性担保导致过剩产能

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资本市场扭曲,导致“挤出效应”。

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和银行,类似于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等等资金返回速率较低;

产出效率较低的行业,在经过政府担保之后依旧能够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得到充足的现金供应。

这样的产业在持续积累过剩产能的同时,也在积累潜在的金融风险。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