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的初步思考

2023-05-03 09:17:17

浏览量

62945ad33028b.png

  近年来,消费信贷市场空间巨大已成为市场共识,无抵押的消费贷款迅速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新增长引擎。随着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布局互联网贷款市场。疫情过后,银行消费贷款作为国家促消费支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消费回暖和经济复苏。然而,随着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规模快速扩大,其风险日益凸显。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市场特征

  目前,市场各方竞争最激烈的互联网贷款主要集中在消费贷领域,主要市场竞争主体包括传统型商业银行、新型网上银行、科技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贷款流程线上化

  互联网贷款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借款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的个人贷款。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贷款受理、授信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全流程线上化,不受物理网点和工作时间限制。

  二、同业竞争同质化

  尽管各类银行都推出了品牌辨识度较高的互联网贷款产品,比如工行融e借、建行快贷、招行闪电贷、杭州银行公鸡贷等等,但额度、利率、期限、使用方式、准入条件等贷款要素基本相同,且均为信用贷款。在授信模型上,主要集中在代发工资、房贷和金融资产达标等三类行内客户模型,以及公积金、优质单位和社保学历等“硬信息”容易获得的行外客户模型。

  三、低利率与高风险相伴

  新型网上银行、科技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借助技术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行业细分市场地位,在互联网贷款市场展开差异化竞争,加速蚕食银行市场份额,传统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逐渐开启了价格战。同时,互联网贷款主要使用客群又是经济实力偏弱的消费群体,信用风险相对偏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低利率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格局,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分析

  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互联网贷款在运营方式、风险控制、技术手段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后者在传统信贷风险基础上,还具有一些独特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用风险相对偏高

  一是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容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互联网消费贷款虽然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开展自动审批,但缺少了客户经理面谈面签、察言观色等环节。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更容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贷款用途难管控。由于互联网贷款客户自助化程度较高、贷款使用更加灵活便捷,又缺乏客户经理面对面的合规教育,贷款更容易被挪用至禁止性领域。三是多头贷款和“共债”风险突出。同质化的目标客户、征信系统数据更新的滞后性和担保方式的纯信用化,导致借款人可以在多家银行获得互联网消费贷款,甚至超出其可负担的债务金额。另外,准入门槛更低的网贷平台,为部分群体提供了进一步融资机会,共债风险突出。四是互联网贷款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异地客户较多、流动性较大,贷款出现风险后的清收追偿难度更大。

  二、金融科技风险独特

  一是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缺乏,信贷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属性脱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传统信贷业务技能训练,基于固有风控模式产生路径依赖,较难理解和接受互联网贷款新型逻辑,依然利用传统信贷思维管理互联网贷款,造成管理成本高且效率低下。同时,商业银行相对缺乏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互联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在技术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容易出现信息泄露、滥用等风险。二是“大数据不大”问题凸显。互联网消费贷款风控模型在风险预测和监测上的精准度,依赖于可获得的数据,但受制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和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滞后,实际运行中可获得的数据量并不大。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又造成风控规则较容易被“反向测试”,不法分子利用补缴公积金、伪造电子材料等手段进行骗贷的案件时有发生。

  三、法律风险新型化

  一是诉讼证据链不严谨容易导致败诉风险。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贷款申请、合同签署、贷款支用等环节均在线上操作,有些银行甚至无须客户提供电子签名,贷款逾期后银行系统只能导出空白合同,无借款人签字及按手印的借据等证据材料,会导致法院因证据不足不予立案受理,甚至有败诉风险。二是诉讼时效长、执行难。互联网消费贷款打破了地域限制,异地客户较传统贷款比例高,借款人违约后,失联情况较多,诉讼过程中往往存在送达难、诉讼时效长、执行难等问题。近几年,诉讼案件增加,法院人手相对紧张,对于笔数多、金额小的互联网消费贷款,上述问题更加突出。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重点客群和发展路径

  明确客群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商业银行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存量客户沉淀量大的优势,着力对行内客户群体进行深度挖掘,着力掌握目标客群需求,将客户需求编辑成系统模型,设计出竞争力强的产品,避免因产品特性和目标用户的不匹配带来风险收益的不匹配。随着客户行为向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发展,将信贷产品对接或嵌入平台和场景,实现银行信贷与客户消费无缝、无感对接,有助于银行跟踪客户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提升贷款用途管控能力。

  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信息收集、海量数据处理、智能化信息分析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为缓解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发展已势不可挡,完善“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风控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包括构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反欺诈拦截、账户贷后监测预警、网络安全等工作。在此系统工程中,关键是破解“大数据不大”的困境,既要丰富与第三方数据库的共享,又要解决内部数据的碎片化、零散化问题,打破信息孤岛。

  三、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是提升商业银行现有员工的金融科技知识储备,使从事互联网贷款工作的人员能较快地从传统信贷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重点包括营销、产品、风控、法律、清收和稽核等岗位。另一方面是增强IT人才队伍的信贷知识储备,要使IT专业人员能够听见市场“炮火”、听懂客户的需求,将市场和客户的诉求翻译成计算机语言,把消费贷组装成安全好用的产品,并积极尝试从外部引进短期内银行无法内生的高端IT人才。

  四、完善风险司法处置手段

  目前,互联网贷款已进入强监管时代,监管部门也将其纳入与传统信贷相同的监管范畴。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在监管框架内开展互联网消费贷款,达成监管指标;在具体微观实务中,要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合理约定利率,设定合同条款、合规合法开展逾期贷款催收。其次,按照互联网思维完善贷款流程,积极采用电子签名、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确保贷款证据链完整;除了电话和地理地址外,增加邮箱、微信、QQ等多种网络地址作为诉讼信息送达地址,提升送达效率。第三,多元化化解贷款风险。积极对接互联网法院,实现批量智能审判;积极开展网络调解业务,打破时空限制,以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积极试点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快速消化风险,由更专业的机构来处置。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