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风险”和“加强监管”是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两大关键词。会议强调,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使农商银行对风险防控有了更高要求。当前,信贷业务仍然是农商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信贷风险管理仍是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如何管理信贷风险?从监管部门的实践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注重前瞻性加强风险监管的理念,探索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以未雨绸缪的思维,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来应对各种风险。
准确识变,在风险识别上精准研判
银行业是有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与风险总是相生相伴。近年来,农商银行在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市场定位下,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品牌形象也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各类风险也随之显现。从外部来看,信贷业务的风险主要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从内部来看,主要面临着因内控管理不到位、风险防控技术薄弱等导致的信贷风险。风险识别是防范化解风险的起点。要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儿、风险有多近。基于此,嵊州农商银行坚持运用现代思维,清醒总结分析面临的信贷风险难题,把问题想在先、工作做在前,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及时评估分析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强化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研判,组织开展20期金融监管政策研读会,更好地应对市场与环境变化。
科学应变,在风险管控上优化布局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的前提,建立健全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是有效抗击信贷风险的基础。今年2月,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要求。嵊州农商银行在做实金融资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梳理现有制度,制定了一套符合当前发展形势、能有效指导具体工作的管理制度,从贷前、贷中、贷后整个信贷全流程等方面作出制度性规定,为相关业务提供制度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依托双逾贷款线上管理流程、智能风险管理系统等平台,将智能化风控应用于全流程管理,加强风险前瞻性管控。此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风险培训,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防控氛围。截至2023年10月末,嵊州农商银行拨贷比6.31%,拨备覆盖率639.50%,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近几年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主动求变,在风险化解上深挖潜能
当前,农商银行不良处置的压力和难度不断增大,存在历史包袱重、清收渠道窄、落实债权难等“堵点”。加之多年的持续清收,有一定偿债能力的不良贷款已基本应收尽收,追偿的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加快化解存量“不良”、有效防控“新不良”,成为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一个重要关口。近年来,嵊州农商银行坚持主动发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推动建立不良贷款处置联动机制,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形成化解合力,共同推进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运用重组、证券化、债权转让等手段,持续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对已核销的贷款找准切入点,解决“账消权灭”隐患。连续多年开展不良资产专项清收活动,优化配套考核奖惩“指挥棒”,根据处置方式、难易程度、处置成效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调动清收人员工作积极性。近3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4.83亿元,清收核销贷款2.03亿元,清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