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新时期我国宏观金融环境问题分析!

2022-07-08 14:16:09

浏览量

image.png

(一)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原有的金融供给已不能满足人们当前的金融需求,这就导致了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支持相对较少。

二是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仍以高成本的间接融资为主,而低成本股权债权融资发展仍不充分。

三是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银行体系层次发展不充分,金融机构缺乏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

四是个人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专门为个人定制的金融产品服务种类较少、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影子银行”整体规模过大

  影子银行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博弈下的产物,一方面可以活跃金融市场,弥补传统融资渠道缺陷,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会造成金融杠杆水平上升、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减小、金融风险持续积聚等问题。影子银行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方式。影子银行相比于商业银行有着更高的杠杆率,引发金融风险和破坏金融稳定的可能性也更大。

第二,风险传染性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核心,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金融中介,影子银行一旦陷入危机,将具有高传染力,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影子银行的特性决定了其业务的高流动性要求,当市场受到冲击时,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将更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影子银行规模水平日渐增大,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增强,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其内部积累的流动性风险一旦爆发释放出来,就可能会引起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加剧、金融稳定被破坏。

(三)资金持续“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是指能生产实实在在的商品与服务的经济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教育、艺术等生产服务部门;而“虚拟经济”是指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其他经济活动,通俗来说是一种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脱实向虚”表现为企业金融化,实体经济脱离主营业务,生产资金不断流向虚拟部门进行投机获利。

在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后,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表现在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持续上升、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使金融风险加剧。在经济新时期,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在经济结构失衡和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于利率的背景下,资金脱实向虚成为市场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给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