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其健康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的顺利运行。但市场中众多的无法预测的因素让商业银行游走在各样的风险中,这其中信贷风险对银行的影响最为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金融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数字金融的飞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在这期间探寻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变化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数字金融的含义与度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金融行业的许多业务也开始通过数字技术在网络上面开展,摆脱了对营业网点的依赖。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对数字金融的研究对其定义也有了大体上的界定。
广义上的数字金融和狭义上的数字金融二者的定义有所区别:广义上的数字金融是指,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等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开展金融业务,类似这种都可以被称作为数字金融;狭义的数字金融是指新的金融形式,这种金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金融,主要由网络企业开展。
数字金融深度融合了区块链、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这种新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已然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说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与度量
尽管一些银行通过积极开展各种表外业务,想办法使收入渠道多元化,其具体表现为在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商业银行通过吸储功能来从社会上吸收的存款和向公司企业发放的贷款之间的净利息差才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源。
早期的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债务人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不能按时顺利归还欠款而使银行面临资产遭受损失的风险。如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早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发生了变化,仅仅是贷款人违约导致的银行资产损失已经不足以形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其信贷风险现在会受到一些内在的和潜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公司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的利率变动、与国家和环境等因素。
但是,无论是受众多其他因素影响的综合的信贷风险,还是只局限于债务人违约的传统信贷风险,最终都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发生损失,也就是坏账的出现。
三、金融排斥理论
金融排斥也称金融排除、金融排斥性,是指在金融体系里面存在的,社会上收入较低的一些人或者弱势群体到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受限或者缺乏,导致这些人很难能够使用到金融服务,或者在使用金融服务或产品时,面临着诸多困难障碍。
金融排斥现象又引发了金融服务中的“二八原理”现象,即向20%的符合条件的高端客户人群服务,而剩下的80%的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人群等“长尾”客户则被金融服务排斥在外。
正是由于有着金融排斥现象的存在,数字金融才得以了客户群体而快速发展。在作为金融供给方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看来,向小微企业和弱势低收入群体这些“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高。况且商业银行管理这些小规模且分散开来的金融需求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
其次从作为金融的需求方的需求者来看,第一,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要求较高,办理手续可能相对复杂严格,需求者的金融需求往往无法轻易得到满足。第二,受经济实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等“长尾”客户可能难以负担包括利息、手续费等在内的借款所支付的成本。
金融排斥虽然导致许多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等“长尾”人群的金融服务难以被提供,可个体需求较小的“长尾”群体所形成的融资总量却往往不可忽视。
在当前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环境下,金融如果能对“长尾”的小众市场提供金融服务,那么将有利于市场要素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质量。而数字金融的出现会使因金融排斥而难以享受金融服务的大量“长尾”群体的金融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经济个体间存在着信息差,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使得对信息掌握越丰富的人会在交易中占优,弱信息方处于不利地位。
道德风险的产生与逆向选择问题都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高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甚至包括有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失灵现象。考虑到小微企业的信贷状况和资金实力,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导致的违约风险概率较高。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之前对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与历史信用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商业银行由于很难获得关于借款者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处于劣势方从而使风险评估的准确度下降。
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资格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中的优势对信息进行“挑选”,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商业银行无法实现对所有企业的有效风险评估,这就会让有些利用信息优势做出虚假信息的企业得以顺利借款,进而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冒险的投资活动,使银行本就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高风险客户手中。
而那些经营绩效较好,财务良好的企业可能得不到银行贷款,从而难以进入信贷队列,形成“逆向选择”,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道德风险。由于银行处于信息差的弱势方,因此信息的缺乏造成银行难以对债务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债务人很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后偏离之前与银行之间的协定。
此时的债务人由于拥有了资金的自主权可能会为了利益而从事高风险活动,而一旦失败则可能会导致还款出现问题,导致签订协议前银行衡量的风险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形成不良贷款,进而增加信贷风险。
正是由于数字金融拥有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因此数字金融才能迅速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金融依靠独特的优势为解决传统金融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供了有效方案。
首先,数字金融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了真实而有效的征信系统。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对大量而杂乱的信息进行深入整合,提炼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在个人和企业信用方面的信息。
其次,数字金融依靠网络技术,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处于信息劣势方而多付出的成本。最后,数字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交易方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信息公开透明的平台,有利于双方公平竞争。
五、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1. 在规范数字金融发展的同时更要包容数字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分散决策和风险自我承担。在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仍处于金融体系里的支配地位,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丰富我国金融服务主体,分散商业银行风险从而减少风险的过度集中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完善和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创新发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数字金融的发展都具备合理性,我们应该包容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
虽然数字金融在发展的初期引发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其扩宽融资渠道,增进便利性,分散商业银行集聚风险,发展数字金融在总体有益于我国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健康发展。
2. 监管机构应更加关注和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我国的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依赖度较高,其作为对银行传统业务的补足,又面临着不弱于银行的监管体系与风控约束。但商业银行却可以通过对资产进行管理等方法,将银行的表内持有转换为表外从而实现信用扩张,使融资困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数字金融的发展减弱了商业银行过于依靠信贷业务的现状,形成了表外激励,商业银行开始纷纷开展对监管较弱的表外业务的追求,商业银行应该在享受数字金融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加的福利的同时更好的提升自身实力,完善风险防控,降低信贷风险,不能反而增加风险偏好,利用资金去进行高风险投资。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时刻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是否规范,以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与风险两者之间是否匹配,将表外业务纳入规范监管。
3.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积极融入并主动创新数字金融技术
在数字大浪潮的背景下,结合银行风险理论,商业银行不应继续忽略长尾市场的客户,应该主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因为这些长尾客群不止能为银行带来客观的收入,还能弱化银行追求风险的动机,分散银行风险,降低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趁着数字浪潮根据自身状况与能力制定一条能够与目标客户更好相匹配的发展战略,主动创新和改革,建立高效的资源匹配数据库,以使自身能在数字金融大环境下更好的健康发展。
结语
商业银行拥有着多年所累积下来的众多客户信息,可以结合数字金融的大数据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与数字金融和网络企业积极合作,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完善提升信贷评估体系的准确性,减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
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风险防火墙,培养对风险的敏感性,解决决策链条过长的问题,避免银行落入危机。
来源:互联网,文章不作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