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主要是指合同未能够得到完全履行、银行投放的信贷资金不能到期足额收回的风险。信用风险不单纯出现在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中,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各类表内外业务中也时有发生。信用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当前阶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仍存在一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下文在探讨信用风险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策略。商业银行要充分结合现阶段经济环境,合理调整及优化自身信贷结构,降低授信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及缓释品集中度,避免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信用风控人才队伍建设,并且要加强内部的信用风险文化建设,以此更好地对信用风险作出管理和控制,为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授信集中度相对过高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可以看出,在确保资产适度分散性的同时降低相同投资领域的集中性,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控制风险的目标。就商业银行而言,如果将贷款业务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地域或产品上,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将会引发系统性风险问题,大幅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
贷款集中度的衡量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银行对单一客户贷款余额与银行净资本的比例作为贷款集中度的重要限制性指标,通常不高于10%;第二,最大10家贷款客户的贷款比例,通常不高于银行资本总额的50%。但现阶段部分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问题,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并未得到有效分散,在行业、产品以及担保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较高集中度。
2.风控制度执行严格性不足
历经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信用风控已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信用风控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信用风控管理工作也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然而在业务实际开展过程中,受到特殊原因的影响,存在“开绿灯”的问题,风险管控制度并未落到实处,例如,部分分支行出于经营指标压力,会一定程度上放宽授信政策的限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设有独立审批岗位和风险经理岗位等,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储备欠缺、考核机制不足、经营指标倒逼等方面的影响,其岗位职责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分支行机构并没有单独设立法务岗位,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时一旦涉及诉讼等相关事宜,不良清收效率和实际处置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缺乏足够的技术水平支持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科技系统建设上已取得一定发展成效,无论银行内部业务条线还是各个部门均设有独立系统。但部分商业银行并未从整体上对系统作出整合规划,分支行使用系统的便捷性不高,在办理不同业务时需登录到不同系统,例如,创建客户信息有客户维护系统、办理信贷业务有信贷服务系统、抵质押品管理有专门的缓释品维护系统、贷后管理又有另外一套移动终端系统。与此同时,分支行在提取和使用业务数据时,由于技术水平方面存在限制,无法充分确保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各分支行或各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手工台账,在这种条件下系统的应用优势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信用风险管理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成因
1.银行授信政策不细致不全面
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上并未予以长远规划,其授信政策的连续性表现不足,例如同一个细分行业在前一年度还属于压缩控制类或退出类,在第二年却直接划分为支持类,或者上一年度的支持维持类行业直接跌至压退类,导致在跨年节点上申报的授信需要重新办理相应审批手续;另外,总行所提供的授信指引有时也缺乏全面、充分的论证,例如,由于对政府的“信仰”,部分商业银行对于省内城投公司的信用度表现出盲目性认知,将大量信贷资金集中投放到城投公司项目;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城投公司相继发生违约事件,表1罗列出几个2020年违约或延期的政信产品。由此可见,部分商业银行授信政策不细致、不到位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
2.风险文化意识匮乏
在不断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已经深刻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且能够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落实存在不足,亟须强化信用风险文化建设,以此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从实际情况不难看出,部分银行职工并未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银行在此方面所开展的教育培训基本上仅针对风险条线的职工,而对于风险把控的第一道关口的业务条线人员培训存在缺失。此外,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对于违规行为、不良贷款的问责程度较轻,不能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及改进策略
1.进一步完善银行的授信政策
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授信政策,不仅要强化限额管理,避免过度融资情况的产生,同时要全面收紧省外异地业务风险偏好,通过对授信政策的调整促进资产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强化对授信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确保授信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首先,商业银行要设置审慎风险偏好,在客户、产品、行业及区域等方面做好限额管控工作,在满足授信集中度限额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严令禁止“垒大户”现象发生;在授信流程中授予独立审批人一定审批权限,确保其审批意见客观、独立、公正,最大限度上避免其他人为因素的干预。
其次,现阶段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建立全国性“商贸物流业务系统”,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线上线下供应链业务提供全面地金融服务,对于省外异地授信进行严格管控,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此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异地业务信息不畅及管理缺失引发的信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循上级监管机构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切实把握区域经济拓展业务增长点,增强信用风险管理实效性。
再次,商业银行要将信贷业务的准入审查落实到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轻资产业务所占比重,介入商业承兑汇票、“1+N”供应链融资等贸易融资产品,以此保证业务自偿性现金流得到有效覆盖。要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促进资产业务朝着低损耗、高质量的方式进行发展。
最后,要强化对分支行的宣导,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切实把控风险准入关。要特别关注宣讲和落实考核机制的重要性,自上而下营造出审慎合规的信贷风险文化氛围,同时确保相关政策传导的时效性,以此将分支行的责任落到实处,更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2.进一步健全银行风控预警机制
科学全面的风控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预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为更好地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支持与保障。商业银行不仅要对风险预警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同时要依托银行内部平台拓展风险预警信息的搜集范围,并且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外部渠道的重要价值和功能。
首先,商业银行要根据信息来源对预警信号进行划分。一方面是客户层面的预警信号。比如借款人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对外担保风险等,这些风险会对单一或集团客户还款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环境层面的预警信号。比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监管风险等,此类风险可能会对某类客户或某项业务的还款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风险信号的分类,商业银行能够对借款人本身风险或是外部引发的风险作出判断,以此为辨别短期波动性风险或是长期生存风险提供支持和指导。
其次,商业银行要拓展内部信息获取渠道。经办机构的调查岗位、审查岗位以及授信审批岗位均要留意客户风险预警信号,总分支行也要重点关注风险预警信号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授信业务或操作流程的专项风险检查及内部审计及时获取风险预警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从对公信贷系统、客户信息维护系统核心系统等各类内部平台搜集风险信息。信贷和风险等岗位人员要根据结合内外部系统提取和甄别风险预警信息,全面掌握授信客户潜在风险隐患;内部分析岗位人员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外部环境层面上搜集和获取到风险预警信号。
再次,商业银行从内部平台实际所搜集到的信息存在限制,在时效性方面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增强与外部各机构或部门的协调交流。例如,与工商、税务、监管等机构建立高效的联结机制,就客户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负面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搜集和获取。此外,商业银行要持续强化风控预警机制建设,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风控预警机制,以此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信用风险。
3.提高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商业银行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除催收和法律诉讼等处置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第一,资产重组。在企业出现经营困境,凭借自身实力无法偿还对外债务时,商业银行可要求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开展有附加条件的资产重组,以此在不损害银行债权的同时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如此一来,存量的债权资产得到有效优化,让企业能够盘活存量,解决暂时的流动性问题。同时要求债务企业要接受重组协议安排,商业银行要对重组后的实际经营作出严格监管。
第二,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增强债务企业资产的流动程度,在金融市场上将不具备流动性或流动性较低的不良资产作出售处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银行资产的周转效率,同时对于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法》可以看出,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少于8%,则表现其经营管理具有稳健性特征。商业银行通过合规操作,对高风险权重的不良资产进行调整,使其成为较低风险权重的证券,可以对风险资产比例做出一定控制。
第三,不良核销。如果经过全面的调研分析确定不良资产已无任何处置价值,或短时间内无法对其作出有效处理的话,商业银行采取核销的方式来清理不良资产。但这种清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被动性,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产生直接影响,股东以及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因此遭受损害。
4.强化人才队伍和技术水平建设
商业银行要以科学举措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此更好地满足信用风险管理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构建规范化的人才选拔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的信用风险管理知识测试来反映人才能力现状;定期组织信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可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专业的讲师团队,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强调银行内部人才流动的重要性,可结合银行内部岗位需求构建跨部门、总分支交流轮岗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培育职工的大局意识和全面发展目光,并且对于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更好地交流协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要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建设,在关注全面风险管理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确保整体布局有稳定连接,从风险类型上不仅要包含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同时要对宏观政策性风险、利率风险等作出有效预警。从管理流程上不仅要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的贯穿,同时还要对不良资产处置等给予有效的科技支持。
5.提高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视
从本质上来看,由于商业银行需要提供金融服务,因此会在经营发展中承担着较高风险,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视程度,持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使其能够涵盖整个信贷业务流程及具体活动,同时对各个环节及所有岗位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不仅要在关注风险管理决策和执行的重要性,同时要对具体操作和检查予以足够重视,并且施以科学有效的反馈和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风险、更加及时地规避风险,并通过风险管理获取良好效益。
商业银行在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四个关键性要素,即高度重视风险、风险预警和快速处置、考虑员工整体利益、确保风险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商业银行的领导层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加强违规追责、严格落实绩效考核等,来提高风险违规成本。此外,建立健全风险教育培训体系,让银行全体职工均能够正确认识到风险文化与风险理念的重要意义,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取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积极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从宏观上对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予以充分考量,通过对自身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及优化,降低对于单一行业或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防止由于授信集中度过高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微观层面上则是要从自身入手,不仅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防控体系,还要强化信用风控人才队伍建设,并且要逐步加强内部的信用风险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