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效应理论

2023-02-11 13:01:36

浏览量

image.png

一、相关概念

(一)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经济学者Jenson和Meckling提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拥有公司资源的委托人以合同方式将资源委托给公司管理者经营,代理人为委托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风险承担存在于这一过程中,风险承担是指企业承受的经营风险水平,具体变现为委托人为了提供资源,会提出更高的利润要求,代理人在经营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自然偏好于高风险项目。

根据这一理论,Fama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定义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指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为获取更多利益,需要银行管理者加大高风险项目投资,从而导致银行面临更大的运营风险。二〇〇八年后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获取特定利润,主动改变其风险态度与意愿的行为,具体包括主动风险承担及被动风险承担。

主动承担指银行的决策者已经预先了解具体的风险,但是为达到某项目标而主动承担相应的风险。一般认为,商业银行如果属于风险偏好型,则更有可能采取激进冒险投资行为,投资较高风险项目,从而承担较高的风险水平。 

相反,商业银行如果属于风险厌恶型,则会更倾向于保守经营,更偏爱无风险资金,从而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被动风险承担是指银行事先没有准确预测到风险的存在而由此承担的风险,例如由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行为而被动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本质是内外部各种因素下刺激下的风险偏好选择行为,该行为确定了商业银行最终将承担多大的风险。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使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调控手段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或者资本价格的政策和举措。货币政策执行的实质上是国家针对不同宏观经济循环状况而采用放松或紧缩等不同的经济政策趋向调整货币的供应。 

货币政策目标则是央行通过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期望实现的最终目的,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按调控工具种类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数量型,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中基础货币的总量直接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产生影响,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和再贴现三大工具;另一类价格型,主要通过影响资产价格变化,改变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从而间接调整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包含利率和汇率等手段。 

货币政策根据中介目标的不同,也就是说按调控工具的不同,同样可以划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例如数量型货币政策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增加市场中的流动货币数量,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刺激经济增长;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政策利率,影响国债收益率下降,使得企业的债券发行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得到下降,从而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降低。

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效应理论

学术界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三种路径渠道,分别为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着重探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该渠道重新定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作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者,不再是单纯传递货币政策的工具,而是主动性感知和管理风险,优化市场活动、带动市场活力,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效应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1) 收入、估值效应

利率调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收入、估值效应重视利率的变动,强化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说明了利率调整会影响银行对企业现金流和总收入的预测。体现为利率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获取的利息数量产生影响,从而对其本身的收益和资金流动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该效果也可诠释为金融加速器的叠加效果。

特别是在货币环境相对宽松时更会引起风险的叠加。具体是通过较低的市场利率,使企业的资产价格上升,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现金流。企业财务状况由此得以提高,资产负债表质量得到提高,总体来说,企业的运营情况有所好转。

根据这些情形,当商业银行在做出企业信用风险预测时,基于企业目前具备较优良的资产价值,再加上公司经营利润良好,银行会保持乐观的态度,预测企业经营风险减小,出现严重违约的可能性降低。

此时,商业银行对坏账处理的敏感度下降,导致商业银行放宽信贷业务标准,具体表现商业银行为放宽借款人的资格审查、扩大信贷规模和加快贷款速度等行为,促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信贷风险不断累积引起了更高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杠杆比率急剧增加,体现为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大,最终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加,风险承担水平上升。

(2) 逐利效应

逐利效应是指在市场收益率与收益目标之间发生背离时,市场主体为追求高收益往往会加大投资风险资产意愿,提高风险承担水平。Rajan对这种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首先,从流动性回报率而言,商业银行为了吸收社会中巨大的闲置资本,必然需要提供一定的回报率,利息越高越能吸引投资者,更容易实现预期的收益目标。 

但如果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低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过快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而资金通常会寻求更高的回报率。但是在这个时候,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相对于风险资产而言下降的比例更大,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会选择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资产作为回报。

其次,从货币幻觉角度来看,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导致了资金的流动性水平增大,这时投资者无法对自身的购买力进行理性评价,对资产的真实价值产生误解,认为它们普遍升高,从而导致了盲目投资风险项目而增加持有风险资产,同时在低利率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提高投资的风险性,以确保其获得在高利率时期的高收益期望。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国银行业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容易将资金投向风险更高的项目,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3) 惯性效应

惯性效应是指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和行为并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会维持原有的行为习惯。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低利率导致资产价值增长,同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充足且市场流动性水平高,造成投资者财富的增加、企业资产价值的上升,造成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上升、企业生产收益率上升。

因此,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加强、企业的生产意愿加强,市场流动性就得到了提高,刺激经济繁荣发展。市场中各个主体对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信心,投资者和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的成本下降,融资意愿上升,导致它们会增加银行借款,此时,商业银行对未来的预期同样会使其增加放贷规模。

一旦市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资产价格受到波动,然而投资者和企业依旧维持原先的行为,会导致它们还款能力发生改变,出现违约对的可能性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因为惯性效应,保持原先的放贷规模和速度会导致风险的上升,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

(4) 保险效应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的稳定性和拉动经济增长。央行持续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以降低经济的激烈波动。在经济下滑时期,央行针对市场的实际经济情况,通过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运行,商业银行对资金价格变化敏感,能够快速预测利率降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会选择在实行货币政策扩张前,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从而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预测央行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减小经济持续下滑压力、刺激经济回暖,从而商业银行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在此过程中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基本不存在破产风险,商业银行认为中央银行会在金融失灵后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金融机构倒闭,从而产生一种防范机制,促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



image.png